医疗保险制度开启医疗卫生市场化改革的一把钥匙雷速体育- 雷速体育app下载- 足球篮球专业直播平台

发布日期:2025-10-10 07:27:29 浏览次数:

  雷速体育,雷速体育直播,足球直播,篮球直播,网球直播,雷速体育比分直播,雷速体育app下载,雷速体育投注,雷速app下载,雷速体育下注,雷速体育网页版,雷速电竞

医疗保险制度开启医疗卫生市场化改革的一把钥匙雷速体育- 雷速体育app下载- 足球篮球专业直播平台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分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即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政事分开;中游,医疗卫生监管体系的改革,管办分离;下游,是医保筹资还是通过国家直接办医疗机构来筹资,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走市场配置的市场化道路还是走计划经济的道路。

  在医改过程中,中国选择了先改下游,先开放市场让民营企业进来,国有企业改不动的先不改,当民营企业进来以后,竞争导致一些国有企业破产,然后再将破产企业转制,改革一步步推进。这样能否推动整个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否会对医药市场形成重大的冲击?

  现在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框架是:1994年启动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现已覆盖1.7亿人;2007年下半年启动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4000万人;2003年底启动的新农合到2007年已经覆盖了7.2亿人。2008年医疗保险制度又有进一步扩大,职工医保进一步发展,居民医保在50%以上的城市启动,新农合会覆盖几乎全部的农村人群。同时财政补助对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补助都会增加。

  新农合建立以后,乡镇医院住院量提高30%,卫生院和卫生室的门诊量提高了30%,这是非常大的跳跃。

  大众医疗需求在不断变化,就诊的患者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数据显示,城镇在职职工就医机构40%在一级机构,其中,退休人员占40%左右,城镇老年人占60%。随着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快速发展,一级机构和市场机构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制度的推进对药品需求产生重大影响,需求量快速上升,大约在30%左右,基本药品的使用量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加,大家在基层看病,基层药品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的药品销售市场份额会增加。

  当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被削弱后,医药厂家跟公立医院的议价能力提高,从药品销售中分得的利润额增加。公立医院的价格被打破的话,只要产品质量好﹑价格低,不需要具有垄断地位的公立医院来帮医药厂家卖药。其次,来自消费者和医保机构更加重视药品的性价比,质优价廉的药品将在竞争中获胜。来自医保的议价将压低药品销售终端的价格,药品经销链的利润变薄。

  医药分家为何这么难?我认为主要是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导致的,公立医院机构占有80%以上的药品市场份额,而药品只能通过医生的处方才能配送到消费者手里,这样医疗机构不仅在药品采购中具有买方垄断地位,并且在药品销售中具有卖方垄断地位。医院药品平均价格比社会药店高30%,在自发的医院药方托管协议中,医院常要求托管方缴纳销售量20%~30%的托管租金。这两点都表明了药品在医院销售中具有很高的垄断利润。当医院的垄断利润剥离以后,医院会愿意把药品交给经销商去卖,医药分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保障基本药品的供应现在有两种思路,一是计划经济的思路,即所谓统购统销制度,定点生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政府定价。另一个是市场经济的思路,国家储备制度,竞争性生产,多渠道流通,国家储备平抑价格,而不是直接干预价格,如果价格太高了,市场供应量太少,这时候政府会把储备的药物拿出来平抑它的价格。但是国家并不一定是储备药品这个实物,也可以储备生产能力,基本药品供应的保证走市场经济的思路同样需要。

  比较两种基本药品模式:如果走计划经济的模式,定点生产会产生审批中的腐败,垄断会产生低效率。如果采取竞争性生产,有助于提高效率。

  医保制度之下,多元化的医疗市场格局形成,国家储备制度将成为基本药品制度的选择。

  药品的价格是通过医保机构和医疗机构来协商定价,还是中立的政府机构物价局来定价?

  医保机构的定价动机非常明确,要用尽量少的支出购买尽量好的药物,物价局的定价相对来说动机比较弱,维护合理的价格就可以了,这样的目标相对来说较模糊,要么价格太虚高,要么价格太低,劣质的药品也进入了市场。

  从技术来看,医保的定价机制非常精细,要经过一层层的市场议价。首先医保机构和医疗机构议价,医疗机构再同供应商议价,供应商与药品生产厂家议价。而政府定价各方利益经常失衡,现在药厂不停地抱怨药品价格太低了,但是消费者看到的是药品价格虚高。

  医疗保险制度是开启医疗卫生市场化改革的一把钥匙,即使现在还存在争论,到底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走市场化道路还是走计划经济的道路,但实际上我们已经拿到了钥匙。公平公正公开的医药市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因为在比较透明比较公平的市场中,每个市场参与者的权利都是提高的,市场责任加大。(本报记者王璐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董朝晖采访整理)